导语:最新美国政府出台的“通胀削减法案”为中国重要微量矿物进口提供了灵活性,给予电动汽车制造商额外的缓冲期。然而,目前海外供应主要依赖天然石墨,而天然石墨来源主要集中在中国。在资源瓶颈和环保瓶颈的双重压力下,国内材料公司出海将成为解决方案。此时,贝特瑞、璞泰来和天赐材料等国内企业有望抓住机遇,在海外市场展开布局。
? 事件:据路透社,美国政府发布“通胀削减法案”有关清洁能源汽车条款的最终规则。最终规定,对来自中国的一些重要微量矿物(如石墨等难以追踪的材料)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给予汽车制造商在电池矿物要求方面的灵活性,给予额外2年的缓冲期。
? 点评:
本质上是海外在石墨负极(来源并不难追踪)、六氟等环节多元化替代进程缓慢,以负极为例:国内石墨产业链话语权极强,且天然石墨替代难度大于人造石墨。
1)海外日韩电池厂主要采用天然石墨,2023年韩国97%的天然石墨进口来源于中国,而2021年美国与其自由贸易国家石墨资源储量及产量全球占比分别仅为1%。目前,中国生产的天然石墨占世界总产量的60%,人造石墨占世界总产量的69%,石墨产业链从融资到勘探到生产周期漫长,国内具有天然石墨产业链绝对的话语权。
2)在天然石墨完全被“卡脖子后,近期日韩在人造石墨用量有所增加,而人造石墨具备高能耗属性(成本高,不利于碳排放)&当下低价格、低盈利,海外供给受限,国内公司继续具备显著竞争优势。
产业优势显著,看好国内材料公司出海。高能耗(人造石墨)、资源瓶颈(天然石墨)、环保瓶颈(六氟)是产业本身矛盾。而在当前国内材料环节大部分处于历史底部盈利、价格情况下,如寻找非中国供应商,投资潜在回报率低会出现融资瓶颈,因此国内材料公司出海将是重要解决方案。
投资建议:材料出海角度,继续推荐贝特瑞(天然石墨龙头,负极印尼8万吨项目预计24年下半年逐步投产),璞泰来(瑞典10万吨海外项目),天赐材料(摩洛哥&美国项目)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