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关于两岸关系的新文件引起关注。实际上这属于长短期目标之间的一个折中产物。长期目标当然是统一,但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和平稳定。因此短期内有利于稳定预期、消除误判:
1)短期看,这是今年总体对台工作思路的延续。年初开始高层就反复强调,不允许周边“生战生乱”。今年每一场路演我们都会强调,对台政策思路如果用三个词概括,就是“惠台、抚台、融台”,尤其关键词是“融”。这也是稳定市场信心、稳定外资预期的重要表述。
2)当然从长期看,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的情况依然会存在,明年1月面临岛内大选,“倚美谋独”的事件依然会发生,摩擦也绝不可能一夜间消除。“战”与“和”两手兼备,但至少我们主打的牌是进一步延续“融合试验”的路径,而绝不是喊打喊杀。
这个逻辑就和外部一样,中美关系也是存在长短期差异:
3)例如从短期看,拜登依然期待“今年秋天”实现元首会晤。虽然市场很多人担心美国会不会被华为的mate60所激怒,但实际上无论是访华的商务部长雷蒙多、还是国安助理沙利文,都再次强调了拜登政府的整体思路——“小院高墙”。民主党政府不愿意扩大对中国科技的打击范围,这是民主党与科技、金融行业的密切联系所导致的制约。他们更倾向于战略重点“先俄后中”,在长期博弈中逐渐围堵、压制中国,短期打击范围仅限于“高端芯片、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”等核心领域。
4)反而共和党由于更关注农民、传统能源、军工企业等,对华联系疏远,态度也更加强硬,甚至变成了一个“美国优先党”、MAGA党。要求全面调查华为的是共和党“两位麦克”:麦克·麦考尔(Michael McCau)、麦克·加拉格尔(Mike Gallagher),他们是强硬派的代表、也是众议长凯文·麦卡锡麾下的共和党重臣,分别是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、共和党对华竞争委员会主席。他们处处施压民主党,希望扩大打击面、也希望用华为案例凸显拜登政策失败、倒逼对华用强。
因此中美也属于短期更好一些,长期风险仍存,尤其2024作为一个政治大年。但无论如何,2023年依然仍处在“窗口期”,无论内政思路、还是外部大环境,今年依然是延续寻求改善的总基调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