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券商|程序化交易监管】正式明确监管标准,引导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

【券商|程序化交易监管】正式明确监管标准,引导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

9月1号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,正式建立起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和相应监管安排。经与业内沟通,总结要点如下:

一、政策背景: 程序化交易对市场影响日益重要,预计当前量化交易总规模(含公募险资等各类机构)1.5万亿,占全市场15%-20%;但当前程序化交易缺乏相关规范细则,容易成为市场大幅波动时舆论讨论对象。

二、政策核心思路:

1)从定性层面确认了程序化交易的合法性和正当性。

2)发布《管理通知》(针对券商和交易所)、《报告通知》(针对程序化交易的参与者)两份监管文件,正式对程序化交易进行规范化管理。

三、政策主要内容:

1)明确了股票程序化交易的报备机制,做程序化交易必须报备账户、资金、交易等层面信息。

2)制定业务规范,从客户准入审核、交易监控方面压实券商的责任和义务,要求券商加强监控、及时识别、乃至拒绝客户委托。

3)明确了两个重要阈值:重点监控每秒300笔和每天20000笔以上的情形,可以视情况采取调整异常交易认定标准、增加程序化交易报告内容等措施。

四、政策具体影响:

1)对于程序化交易起到定心丸作用。当前社会面对程序化交易的负面舆论很强,监管出台规则既是约束同时也是护身符。

2)每秒300笔、每日20000笔的上限对于当前绝大部分量化产品完全够用。目前中国量化交易的大头在私募,私募量化产品主要集中在市场中性和指增,嵌套高频T0高换手的时代已经过去,目前绝大部分量化私募面向渠道可以大规模代销的产品, 换手率一般已经降到50-70倍。

3)部分情形可能会突破20000笔限制。一是规模巨大的交易层产品户,嵌套自研/外购的拆单或T0服务,可能会突破20000笔限制,二是DMA产品加了杠杆后客观上扩大了规模,也可能会突破20000笔的上限,但是目前来看, 超过20000笔上限被纳入重点监控名单不是一种处罚, 只是可能会要求报备更多信息。

4)民间的个人量化团队生存空间可能受到压缩。监管压实了券商的报备义务, 将客户资质的审核和准入责任交给了券商,无牌照的个人量化团队可能受到较大影响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